您當前位置:中國菏澤網(wǎng) > 深度報道 > 正文
作者: 郭衛(wèi)東 來源: 牡丹晚報 發(fā)表時間: 2020-06-22 16:09
走街串巷售賣
精心挑選大棗
不停地翻動
大黃米淘洗干凈
香甜的棗糕
朱莊村
□記者 郭衛(wèi)東
在菏澤城東,有這么一個村,被周邊村民稱為“棗糕朱莊”。據(jù)了解,自清嘉慶年間1820年左右,村里人就開始制作棗糕(黏米粽子),如今這項制作工藝已經(jīng)傳承了200年。
“棗糕朱莊”就是目前位于菏澤市開發(fā)區(qū)岳程街道辦事處的朱莊社區(qū)。6月20日,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驅(qū)車趕到朱莊社區(qū)。緊靠著市黃河路的朱莊社區(qū),街道干凈整潔。
純手工制作比較辛苦
在朱莊社區(qū)支部書記程相民的帶領(lǐng)下,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走進位于社區(qū)廣場后邊的一戶人家。一位五十多歲的男子正和妻子在院子里挑選制作棗糕的紅棗,看到記者帶著相機過來,熱情地打招呼。
今年52歲的程元啟從結(jié)婚后就開始做棗糕,至今已經(jīng)30年了。程元啟告訴記者,這門手藝是老一輩傳下來的,平常他也有自己的一些研究。想要棗糕好吃,需采用東北大黃米,新疆大棗,用傳統(tǒng)燒柴地鍋,棗糕制作雖不復雜,但費時費力,冬天冷夏天熱,沒有耐心是做不出一鍋好棗糕的。
精心挑選的大棗,首先用清水洗幾遍。程元啟一邊清洗米和棗一邊向記者介紹說:“制作棗糕首先要用干凈的水把米、棗淘洗干凈,用地鍋把水燒開,下入棗和米,邊煮邊攪動,在鍋里煮至一個半小時,然后燜一夜。”
在制作棗糕的過程中,記者見程元啟不停地翻動鍋里煮著的棗糕,不一會兒程元啟后背的衣服全濕透了。
記者問平時都是去哪里售賣棗糕,程元啟說:“平常就是走街串巷,走到哪兒賣到哪兒,干了30年了,基本上走遍了周邊所有村莊、集市,最初時是推著獨輪車外出販賣,現(xiàn)在換成了電三輪車,每天早上5點就要出攤,晚上8點收攤回家,每天可以賣出去100斤左右?!?/p>
常年穿梭于大街小巷
談起制作棗糕的經(jīng)歷,程元啟說道,隨著年齡越來越大,做棗糕也感覺越來越累。他每天早上4點多出發(fā)去菏澤早市上售賣,一般情況下,等到上班的時間,差不多也賣完了。
“這個活確實累人,一年到頭我們沒有舍得歇著過,一家人全靠制作棗糕過日子,前幾天連著下了三天雨,我們都沒有停?!背淘獑⒌钠拮訉O明銀向記者介紹說。
據(jù)朱莊社區(qū)支部書記程相民介紹:“現(xiàn)在村里從事棗糕制作的人大部分年齡都比較大,年齡最大的程傳政72歲了,年齡小的也都在40多歲。因為這項工作比較累,耗時長,白天要全天在外邊售賣,下午五點左右還要加班制作第二天要賣的棗糕。并且沒有固定的售賣場所,所以比較辛苦,年輕人都不太樂意從事這個行業(yè)。在上個世紀90年代,村里有一半人都會制作棗糕,那是村里制作棗糕最輝煌的時候,現(xiàn)在只剩下不到40家了?!?/p>
更多的是為了傳承技術(shù)
“制作棗糕不光為了掙錢,更多的是為了技術(shù)傳承,希望更多人品嘗到我做的棗糕。”程元啟告訴記者,他非常喜歡制作棗糕這門手藝,制作過程已經(jīng)成為他生活甚至生命里的一部分,每年光用紅棗就有五千多斤。
據(jù)了解,朱莊社區(qū)目前有336戶居民,自清嘉慶年間1820年左右距今制作棗糕已有200多年的歷史,相傳為販賣茶葉的村民從江南地區(qū)學習改良而來。現(xiàn)在村里常年做棗糕的村民有40余戶,這是朱莊的特色文化,也是村里的傳統(tǒng)手藝,亦是魯西南獨具特色的一種美食。
朱莊村的棗糕伴隨著勤奮的朱莊人的腳步,走遍了菏澤的大街小巷,香甜的棗糕送進了菏澤周邊的千家萬戶。
人民網(wǎng) 新華網(wǎng) 央視網(wǎng) 中國網(wǎng) 光明網(wǎng) 中國日報 中青網(wǎng) 求是網(wǎng) 山東網(wǎng) 魯網(wǎng)
菏澤市政府網(wǎng) 菏澤文明網(wǎng) 菏澤市紀檢監(jiān)察網(wǎng) 燈塔-菏澤黨建網(wǎng) 菏澤長安網(wǎng) 菏澤廣電網(wǎng) 菏澤文藝網(wǎng) 菏澤市教育信息網(wǎng)
中國徐州網(wǎng) 連網(wǎng) 鹽城新聞網(wǎng) 宿遷新聞網(wǎng) 淮安新聞網(wǎng) 蚌埠新聞網(wǎng) 阜陽新聞網(wǎng) 淮北新聞網(wǎng) 拂曉新聞網(wǎng) 中國亳州網(wǎng)
舜網(wǎng) 青報網(wǎng) 聊報網(wǎng) 德州新聞網(wǎng) 濱州網(wǎng) 東營網(wǎng) 水母網(wǎng) 中華泰山網(wǎng) 東方圣城網(wǎng) 瑯琊新聞網(wǎng)